[1]
|
毛泽东、刘少奇关于土地政策发言要点(1946年5月8日)[G]//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(1945-1949年).北京: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,1981. |
[2]
|
胡绳.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[M].北京:中共党史出版社,1991. |
[3]
|
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(1946年5月4日)[G]//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(1945-1949年).北京: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,1981. |
[4]
|
毛泽东选集:第4卷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09. |
[5]
|
中共中央关于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(1947年10月10日)[G]//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(1945-1949年).北京: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,1981. |
[6]
|
费正清,费维恺.剑桥中华民国史:下卷[M].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93. |
[7]
|
李金铮.土地改革中农民心态——以1937-1949年的华北为中心[J].近代史研究,2006(4):76-94+4. |
[8]
|
"翻身先翻心"涉县发动落后经验点滴[N].人民日报,1947-02-20(02). |
[9]
|
河西发动贫雇点滴经验,贫苦农民不发言客客气气没啥谈,贫雇活动串联人多事情好办[N].人民日报,1948-03-08(01). |
[10]
|
注意培养贫苦妇女骨干,通过翻身促进家庭和睦,林县发动妇女经验[N].人民日报,1947-01-30(02). |
[11]
|
诉苦挖根运动经验介绍[N].人民日报,1947-08-11(02). |
[12]
|
李里峰.土改中的诉苦: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[J].南京大学学报(哲学·人文科学·社会科学版),2007(5):97-109. |
[13]
|
任弼时.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(1948年1月12日)[G]//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(1945-1949年).北京: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,1981. |
[14]
|
毛泽东选集:第1卷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09. |
[15]
|
渠桂萍.20世纪40年代华北土改与乡村权威领袖地位变动[J].民国研究,2013(2):131-146. |
[16]
|
杨豪.象征的革命与革命的象征:以华北解放区翻身运动中的仪式为中心[J].江苏社会科学,2015(3):205-211. |
[17]
|
李里峰.革命中的乡村——土地改革运动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[J].广东社会科学,2013(3):107-118. |
[18]
|
屯留发现果实分配不公[N].人民日报,1946-11-22(02). |
[19]
|
各地分果实经验,按需填补办法最好[N].人民日报,1946-12-07(02). |
[20]
|
高平总结分果实经验,走了半年弯路,证明按全体农民需要填平补齐最好[N].人民日报,1946-11-08(02). |
[21]
|
刘金海.关于土地改革动员逻辑的再思考[J].中共党史研究,2017(9):79-86. |
[22]
|
李里峰.土改与参军:理性选择视角的历史考察[J].福建论坛(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07(11):72-78. |
[23]
|
成磁等县翻身农民保卫命根誓退蒋贼[N].人民日报,1946-11-13(02). |
[24]
|
彭正德.土改重点诉苦:农民政治认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——以湖南醴陵县为个案[J].中共党史研究,2009(6):112-120. |
[25]
|
李里峰.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——一项关于"土改"的政治社会学分析[J].南京社会科学,2008(1):65-71. |
[26]
|
李里峰."翻身":华北土改中的资源再分配[J].南京社会科学,2015(6):150-156. |
[27]
|
李德满.文化权力、乡村政权与资源动员——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再认识[J].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,2008(4):14-20. |
[28]
|
毛泽东选集:第3卷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09. |
[29]
|
董志凯.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[M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87. |